為目前科技產業界的熱門領域,自動駕駛的發展引人關注。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助推,自動駕駛的產業遠景令人期待;另一方面,應用場景有待明確,安全性能亟須保障,自動駕駛落地的技術挑戰也不少。
經過最初的探索,整個行業已漸趨務實和理性。自動駕駛要“進化”,需要軟硬件性能的全面提升,也離不開基礎設施、政策法規等產業體系的搭建和完善。
科技產業界的“流量明星”自動駕駛面孔多樣:極具潛力的遠景給人無限期待,高度復雜的挑戰又令人心生遲疑。
一方面各大企業攜最新產品亮相,為自動駕駛“吆喝”;另一方面專家為自動駕駛落地把脈,應用前景仍不明朗。自動駕駛之所以曾看似遙不可及,很重要的原因是機器太“笨”了。而今,借助最新的人工智能、雷達、地理信息等技術,機器變得更聰明:不僅能“看”,還沒有盲區;有了“智商”,懂得變道和轉彎、加速和剎車。路口是紅燈還是綠燈、左轉還是右轉、與前車保持多遠距離……理論上,都可以通過機器來判斷。
從有人到無人,變化的不僅是駕駛形態。在自動駕駛專家、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吳甘沙看來,出行方式的革新還將創造新的業態——乘客經濟,即在路上工作、消費和娛樂。
自動駕駛的革新,離不開基礎設施、政策法規等外在環境的支撐。近年來,我國推進汽車、交通、通信融合,搭建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在技術環境方面,5G、人工智能等聯動布局,也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我國較早探索無人駕駛立法和測試體系。截至去年底,北京、上海、深圳等先后發布了地方性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管理規范或征求意見稿。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汽車研究院智能化部部長張永剛建議,國家層面應形成一套統一的標準測試體系,從場景、算法、測試方法等多方面完善對自動駕駛的評價。
前景看似很美妙,但在自動駕駛面前有一條技術長河,大家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自動駕駛涉及的技術非常廣,涵蓋軟硬件多方面,任何一個環節“瘸腿”都跑不起來。
事實上,自動駕駛興起頭幾年,產業界對技術的估計過于樂觀,加上國際上數起資本并購的刺激,出現了一些泡沫。2018年以來,一些產品交付不如預期,又發生了幾起無人車事故,自動駕駛明顯降溫。
自動駕駛比較容易做出展示,但要落地很難。
(本文轉載自電子發燒友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