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9年到2020年,隨著全球互聯網行業一波又一波的發展浪潮與變遷,CDN經歷了幾個關鍵的技術發展階段。在1999年發展初期,CDN行業經歷了互聯網泡沫破裂,服務商數量銳減,CDN發展近乎停滯,CDN服務商從2000年的50家銳減到2001年的10家;2005年開始掀起了第二波互聯網浪潮,電商平臺和門戶網站等迅猛發展,推動了CDN市場重現生機;2008年出現的OTT、IPTV等視頻應用極大激發了對流量和帶寬的需求,CDN行業進入爆發式增長;2016年至今,CDN市場呈現出規模擴張、技術深化的新格局。
經過20年的行業變革與技術演進,當下CDN市場處于谷底還是上升期?是逆向增長還是泡沫破裂的前期?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規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胡海波在第八屆亞太內容分發大會分享了CDN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他表示,我國CDN業務市場發展步伐與國際基本一致,CDN市場規模持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預計到2022年,中國CDN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98億元左右。
新格局、新機遇,5G促使CDN行業百花齊放
從2008年開始,互聯網視頻的爆發式增長極大地帶動了CDN服務的成長,CDN市場駛入高速發展軌道,此后一直保持著較高、穩定的增長,2018年全球CDN市場規模達到了90億美元。據MarketsandMarkets數據顯示,預計未來幾年CDN市場規模仍將持續增長,到2022年,全球CDN市場規模將達到308.9億美元。
網民規模及流量需求的不斷增長是CDN高速增長的動力和源泉,在全球5G規模商用和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催化下,線上辦公、教學、娛樂、游戲將成為常態,對內容分發的需求大幅增加、流量激增,進而推動了CDN市場的快速增長,進入新發展階段。據信通院統計,2017年,全球CDN流量已經達到了54EB/月,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252EB/月,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高達36%,全球72%的流量承載在CDN網絡中。胡海波表示,CDN的流量伴隨互聯網業務的快速增長,使得全球CDN市場呈現出規模擴張、技術深化的新格局。
“隨著移動互聯網興起、日益明顯的萬物互聯趨勢、直播短視頻等高數據需求業態的爆發,互聯網數據總量出現指數級的增長。暴增的數據量催生了海量的CDN市場需求,其中云服務和視頻企業CDN服務商迅速崛起。截止到10月12日,國內有1278家企業獲得CDN牌照,其中446家獲得全國經營范圍的許可。”胡海波進一步分析,“客觀來看,1278家企業里面能夠實際開展業務、且實實在在有流量的企業大概占比三分之一,也就是說當前市場上能經營、處于活躍狀態,向用戶提供有競爭力價格等服務的企業仍只是小部分。”
CDN價格觸底,“虧損換市場”仍是主流
并發式的流量給CDN帶來了大量的機遇,也帶來了價格上的挑戰。眾多云計算服務商以及創新型CDN廠商在推動CDN技術創新的同時,在市場上掀起了價格戰,對CDN市場競爭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2015-2017年,CDN價格戓加劇,云廠商及創新型CDN廠商紛紛相繼大幅降價;2018年以來,中小企業公開市場價格調整幅度逐漸收窄;過去4年,通過融資輸血、拿“虧損換市場”的模式因為其短期效應而被互聯網CDN廠商奉為圭臬。4年間,阿里云、騰訊云確實擊敗了藍汛、帝聯等專業CDN廠商,躋身CDN市場前三甲,龍頭網宿科技的業績也是連續下滑。
胡海波表示,短期內,拿“虧損換市場”的模式仍然是CDN市場的主流模式。這種以市場低價的策略競爭,短期之內擊敗傳統的CDN廠商,但是對于市場的發展來說,大規模降價的趨勢下,目前頭部廠商的CDN更多是作為底層業務的一種支持,而不是實際運營的一種業務形態向社會提供服務,對于整個CDN市場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讓更多有創新能力,希望給用戶提供服務的廠商帶來一定的約束和限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主流云廠商CDN價格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線,這也說明CDN價格基本探底,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在CDN市場有盈利的廠商嗎?“如果有的話,它只能是在細分市場,從市場盈利的角度來說,現有的排名前5的云廠商在CDN市場都不盈利,并且這個市場的價格底線已經保持在同一水平線。”胡海波如是說。
技術創新,融合CDN脫穎而出
在5G、IoT技術以及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之下,CDN將從內容分發將演變為價值傳遞,成為企業提升效率、優化經營、智能應用的強大驅勱力。這就需要CDN服務提供商的精耕細作,不斷發揮自身優勢,構建深入細分領域和場景的企業級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其中,阿里云新一代CDN技術突破和應用實踐產品技術專場聚焦當前全球企業數字化趨勢,具備低延時、可編程、高安全、數據化等技術特性;基于對全球云上業務場景的深耕,阿里云CDN建設多地數據中心與媒體中心,搭建了覆蓋全球的加速網絡和調度系統,支持海外各區域的直播、點播等數據進行本地化處理,并完成了不同區域數據合規的支持,協助企業一站式解決全球內容加速問題。
騰訊云安全加速是騰訊云推出的集分布式DDoS防護、CC防護、WAF防護、BOT行為分析為一體的安全加速解決方案。該產品在騰訊于內容分發網絡CDN的基礎上,全面提升加速網絡的安全防護能力,在保證加速服務的基礎上,對各類網絡、業務層攻擊進行防御,將穩定加速和全面防護合為一體,真正實現智能防御。
“我們可以看到在CDN市場上,像這種融合的創新模式也不斷地出現,使得市場上面更多的企業都有自己的自建節點,并且通過共享融合的方式來推動CDN市場業務形態的發展。”胡海波介紹,CDN產業已經衍生出不少的種類,云CDN、共享CDN、安全CDN等,大多數CDN企業在CDN上附加了一種功能。但是從目前的趨勢來看,只有在CDN產品上加上更多的增值服務,從安全、區塊鏈、邊緣云等方面同時出發,共同打造多功能CDN產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融合CDN或有機會脫穎而出。
在5G的競爭過程中,三大運營商都在深入布局MEC,MEC使得業務線條能夠進一步延伸到用戶側,為縣市村鄉鎮等用戶提供服務能力,在運營商發展MEC的過程中,CDN將為運營商提供在底層設施和資源提供服務的能力,這也說明CDN具備了國內全面覆蓋的特性。與此同時,“互聯網+”為CDN市場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互聯網企業接入二三級電信運營商的需求快速增長,是支撐交換中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
胡海波表示,隨著新型交換中心的發展,CDN流量或將更加聚集?;ヂ摼W交換中心是國際主流的流量交換模式,具有“一點接入、多方互通”的特點,從國際上看,交換中心已經成為重要的網間互聯基礎設施,也是中小ISP、ICP、CDN流量交換主要場所。據了解,2020年6月30日,國家(杭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正式啟用,接入企業涵蓋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基礎電信企業,阿里、騰訊、網易等大型互聯網企業,網宿、藍汛等CDN企業,以及世紀互聯、浙江華數等IDC企業。
CDN市場監管逐步完善
隨著中國通信市場不斷開放,市場參與主體不斷增加,市場、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信息網絡不斷融合升級,數字經濟時代,在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和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推動下,通信技術與傳統行業相結合衍生的新型網絡及應用層出不窮,給業務界定、資質管理、資源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帶來巨大挑戓。
在CDN產業發展方面,胡海波表示,CDN產業仍然處于發展的谷底,與其他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成為趨勢,尤其是技術發展趨勢。首先,以云服務為數字底座經濟的趨勢比較明顯,各種的新業務可能會以云+X的方式出現,包括云+CDN,加其他上層的應用,包括視頻、教育,這種服務方式將成為今后新的業務發展方向;其次,以數據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對算力網絡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CDN+MEC、CDN+邊緣計算目前仍處于期望膨脹期。
“‘新基建’時代數據中心將呈現‘云數據中心+邊緣數據中心’兩極布局趨勢,CDN將發揮重要作用。”胡海波說:“對于邊緣數據中心以及邊緣最終用戶側的需求,一定會使得CDN市場在邊緣側和邊緣數據中心、邊緣計算服務能力的疊加,產生新的流量分發的增長點。同時,用戶側流量的快速增長是今年下半年以來各地邊緣數據中心,以及二三線城市新基建的快速部署過程中出現新的發展趨勢,將給國內的CDN市場帶來新的發展機會。”
在CDN網絡安全管理方面,CDN服務商在開通業務之前必須通過中國域名備案管理系統、接入資源管理系統、信息安全管理系統三項評測。同時,業務節點所在機房應通過機房評測。另外,CDN服務商應當將網絡控制、業務、數據處理等有關設施放置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許可的業務覆蓋范圍內,不得向其它企業、組織或個人開放網絡控制系統的使用、管理權限,不得委托他人對網絡控制系統代為管理。
在市場監管方面,相關的行業主管部門也在不斷地嘗試升級市場監管的方式,通過直接取消審批、取消審批并改為備案、簡化審批并實行告知承諾、完善措施并優化準入服務等四種改革方式,力求新業務發展創新與監管模式延伸匹配發展。胡海波表示,今后的監管重點將不斷地由事前向事中、事后進行延伸從原有聚焦在資源管理、資質管理重心逐步轉移到數據管理和網絡管理等事中事后方面,通過“雙隨機”“信用積分”等信用機制引導企業健康發展業務。目前,事中事后的相關配套制度和管理措施在逐步完善,典型的制度已經出臺。包括個人隱私、網絡數據管理、網絡安全、市場行為、跨境服務、市場退出的機制,都在逐步完善。
在未來的管理方面,監管部門將鼓勵新業務發展、服務電信市場開放、落實“放管服”與“證照分離”改革要求等。同時也將會不斷地細分安全管理范圍,從早期的資質、資源、安全不斷地要深入的向設施、數據這方面進行延伸。
“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希望合法合規的CDN企業能夠跟傳統的基礎運營商、互聯網頭部企業積極開展合作,在業務形態上面來進行創新,在市場方面不斷拓展,找到新的發展模式。”胡海波最后說道。
(本文轉載自電子發燒友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