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路協同是基于無線通信、傳感探測等技術進行車路信息獲取,并通過車車、車路信息交互和共享,實現車輛和基礎設施之間智能協同與配合,達到優化利用系統資源、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緩解交通擁堵的目標。車路協同的技術內涵有三點,一是強調人-車-路系統協同,二是強調區域大規模聯網聯控,三是強調利用多模式交通網絡與信息交互。
從這個角度和邏輯來說,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都取得了共識,在車路協同的一些關鍵技術形成突破的基礎上,思索如何通過典型的場景帶動,實現車路協同的一些關鍵技術的測試和應用。同時,各國也在積極探索通過測試應用逐步形成相關的標準規范,從而把技術固化,并進一步推廣,我認為這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發展通道。發展的終極目標誰都可以想象,在完全自動駕駛的環境下,車路之間自主的控制以及系統的群體智能控制可能就會變成現實。
目前,我國車路協同的研究,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等部門分別從不同層面進行推動。發改委公布了《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從發展方向、目標、路徑方面做了梳理和規劃,提出了如下五個體系。即,自主可控的智能汽車技術創新體系、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體系、先進完備的智能汽車路網設施體系、系統完善的智能汽車法規標準體系和科學規范的智能汽車產品監管體系。發改委推動的5個體系主要是面向智能汽車的制造維度,但是其中也涉及到產業生態和路網設施。
工信部實際上在2年前推動了5個國家級的示范區建設,即我們經常提到的“東南西北中”,其中,“西”選的重慶,“北”選的長春,還有北京的亦莊、武漢、杭州等,杭州在G20峰會期間提出進行車聯網+5G的應用平臺推進。與“東南西北中”示范區的建設同時進行的,有上海和無錫兩個示范區,最近又增加了成都的中德合作,都是圍繞著車聯網+5G開展,也就是工信部推動的“基于寬帶移動互聯網的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應用示范”,實際上是把汽車跟交通緊密結合起來推動這個應用。
交通運輸部最近積極推動智慧公路方面的工作,已經將其列入“十三五”規劃和“兩部委”實施方案。最近,交通部一個月內連續兩次召開專家座談會,都對在未來的自動駕駛環境下以及網聯環境下交通運輸的組織進行大量的調研,這其中包括高速公路,也包括公共交通如何來組織。實際上也是通過這樣的形式來推動整個自動駕駛在運輸領域的應用。
科技部召開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確定了無人駕駛與智能交通成為專項核心內容。針對人工智能,我理解有三個維度的特點:一是數據驅動,二是人機協同,三是群集智能。
這些特征都特別適合交通里的場景和環境,在人工智能這個專項當中主要是科技部高技術司信息處在主抓,但是在推進當中給了交通處兩個任務都是示范類的。
第一,做多種運載工具的人工智能,推動智能航空器、智能汽車、智能船舶還有智能軌道列車的生產制造,即如何推動載運工具本身的人工智能?
第二,選擇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工程載體,比如像港珠澳大橋這樣的重大工程應用。
目前,已經成立了4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分別是百度、阿里、騰訊、科大迅飛。開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的IT的企業越來越多。比如百度現在自己在做的自動駕駛平臺已經躋身于國家平臺。未來,交通領域將會在多類典型交通應用的背景下去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